西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趁越國國喪期間攻打越國,被新即位的越王勾踐打敗,並身受重傷而死。他的兒子夫差服喪三年,每日回答同一個問題「夫差,你忘記越王勾踐殺死了你的父親嗎」?夫差就在這樣的復仇心態下準備了三年的時間,於西元前494年再次興兵伐越。越王勾踐戰敗,一籌莫展。越國大夫文種自告奮勇去吳國求和。那麽文種又是以怎樣的辭令説服吳王寬恕殺父之仇,允許和議的呢?
於是文種就蒐求了八名美女,又帶著金帛就去見伯噽。這個事情當然文種做成了,感覺好像是順理成章的,其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伯嚭當時聽說文種來求和,就擺出一副很倨傲的樣子,在大營裡面召見文種。他拿著那個禮單看完之後,第一句話就問文種說,我們吳國馬上就要滅掉越國了,那時候越國所有的珍寶全都是我們的,你拿這麼一點點東西就想來收買我嗎?
大家注意,他沒有說不可以和,他說的是你給我的禮物太輕。如果是換了一般的人,可能會想,哦,禮物太輕,我們再多加一點,文種沒有。文種非常善於辭令。他當時講了一番話。他說越國雖然敗得只剩下五千人,但是這五千人都是敢死的戰士,還可以一戰;如果說戰而不勝,越國將把所有的府庫裡邊的糧食全都燒掉,把所有的錢全都沉到江裡面去,一分錢都不會留給你們;而且我們越王將竄身異國,就像當年的楚昭王一樣,將來再圖恢復自己的國家。這是赤裸裸的威脅。
第二層意思,文種又說,如果越國投降了吳國,府庫珍寶將全部歸吳王所有,吳王只不過拿出其中一小部分分贈給太宰你而已;如果太宰能夠主持和議,越國好像是投降了吳國,其實是投降了太宰,這樣太宰一個人「獨擅全越之利,諸將不得與焉」。我們越國所有的好處全是你的,別人是不能跟你分的。這是利誘。
第三層意思,文種又說,何況五千敢死戰士打仗的時候,說不定還會發生甚麼事情呢?萬一有甚麼不可測的事情發生呢?這又是威脅。
最後他又把那個禮單拿過來說,這八個美女是我們找到的越宮最美的美人,如果民間還有美於此者,我們還會把那些美女也送到太宰的府中「以備灑掃之數」,這又是一層利誘。
所以你會看到文種是先威脅、再利誘、再威脅、再利誘,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一番話說得伯噽撚鬚而笑,當天晚上就把文種留在了大營裡。他說明天早上,我帶你去見吳王求和。
所以文種先是搞定了伯嚭,但是伯噽要搞定吳王,這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夫差立庭之誓,三年的時間每天人家問他說,你有沒有忘記越王勾踐殺死你的父親,他回答不下一千遍,流著眼淚說「唯,不敢忘!」那伯噽怎麼說服吳王呢?
伯噽第二天帶著文種去見夫差。夫差就問伯噽說,寡人和越國有不共戴天之仇,怎麼能夠答應越王的求和?伯噽先給吳王消氣。他說越王的屈辱已經受得夠多了,他答應要到我們國家來做奴僕,他的妻子可以到吳國來做妾,就是「其王請為吳臣,其妻請為吳妾」,殺人不過頭點地,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種莫大的屈辱,而他們所想要得到的,不過是維繫他們的宗祀一線而已,就是保全他們的性命和宗廟。
然後伯噽又利誘吳王說,夫「受越之降,厚實也;赦越之罪,顯名也。名實俱收,吳可以伯」。如果你要赦免越國呢,你會得到實惠,同時你會得到一個好名聲,有了名氣又有了實惠,吳國將來就可以稱霸於天下。
然後伯噽又故意威脅說,如果我們一定要跟越國作戰,「彼勾踐將焚宗廟、殺妻子,沉金玉於江,率死士五千人,致死於吳,得無有所傷於王之左右乎」。就是勾踐要把他的妻子殺掉,把他的寶貝沉到江裡邊,然後跟我們拚命,這樣豈不是我們吳國也要損失很多勇敢的戰士嗎?
最後伯嚭又利誘吳王說「與其殺是人,孰若得是國為利」,與其殺了勾踐,為什麼不得到他們國家所有的好處呢?與其殺之而行君之法,孰若赦之而成君之仁?
結果吳王夫差就被伯嚭說服了,他就問越王的使者在哪裡?文種被帶到夫差的面前。夫差就問文種說,越國的國君可以到我們國家做奴僕嗎,他的妻子也可以來嗎?文種說可以。
就在夫差準備答應和議的時候,伍子胥來了。伍子胥聽說文種來求和,擔心夫差可能會答應,就急趨到夫差的大帳裡,告訴夫差一定不能答應。他說吳越兩國勢不兩立,不是越吞併了吳,就是吳吞併了越。因爲吳國跟越國之間作戰,得到了他們的車,我們可以乘;得到了他們的船,我們可以用。如果吳國赦免越國,對將來的吳國就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吳國可能有被兼併的危險。這是曉之以理。
接下來伍子胥又動之以情,他問吳王夫差說,如果你現在赦免了越國,如何面對你那三年的立庭之誓,你怎麼到地下去見你的父親?
當時夫差已經在心裡面許和了,也想答應文種,但是他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伍子胥的問題,他就拿眼睛看著伯嚭。
伯嚭跳出來說「相國誤矣」,伍子胥呀你錯了,照你這麼說,吳國跟越國國情相似,那麼秦、晉、魯、衛,這些國家它們都是陸路國家,難道這些國家也會互相之間容不下,最後併為一國嗎?
第二,如果說我們先王的仇恨很大,那也比不上相國你對楚國的仇恨,可是呢你許楚昭王復國,而只請羋勝回去做白公。我們現在呢,是越王的夫婦要到吳國來做臣、來做妾。為什麼你自己做了這麼一件寬弘大量的事,答應楚昭王復國,卻要讓我們的大王去殺掉越王,居一個刻薄之名呢?忠臣是不會這樣做事的。
當時伍子胥非常的生氣。
伯嚭的回答其實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情況不一樣。伍子胥允許楚昭王復國有三個原因。第一、楚國占不住;第二、戰爭打不贏;第三、國內有內亂。「占不住」是指吳國當時不可能以一個小國家把楚國全占住;第二、戰爭打不贏,是因為秦國和楚國當時在聯軍,吳國根本就打不贏;第三、就是國內有夫概造反。所以當時闔閭不得不放棄楚國回到吳國,而不是說因為伍子胥真的寬宏大量,想去赦免楚國,想要楚昭王復位,不是這回事兒。
但是當伯嚭這麼胡攪蠻纏的時候,伍子胥就很生氣。最後伯嚭還說了一句話刺激他——「相國自行忠厚之事,而欲我王居刻薄之名,忠臣不如是」,說相國你自己做了這麼一件忠厚的事情,讓我們大王去居一個刻薄的名聲,忠臣是不會這樣做事的。他這句話一說,伍子胥被氣得面如土色,恨恨離帳,轉身就走了。
伯噽這句話不但氣走了伍子胥,同時也堅定了吳王夫差許和的決心。因為什麼呢?他說「將軍自行忠厚之事」,意思就是說赦免越國才是忠厚的表現;如果不赦免越國呢,豈不是要居一個刻薄之名?所以夫差就這樣同意了越王的求和。
伍子胥離開大帳之後遇到了大夫王孫雄,他跟王孫雄講了一句話。他說「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後,吳宮就會變為沼澤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西元前494年,大家記住年頭,看20年之後發生了什麼。(待續)#
請點擊訪問《笑談風雲》系列視頻和音頻等音像製品:
DVD系列:
CD 系列:
U盤(只適用於Windows系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