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西元前343年,《史記》和《資治通鑒》上面記載的時間不太一樣,根據《史記‧六國年表》的記載,西元前343年,就是在趙國那場戰爭的11年之後,齊威王崩了,病死了。病死之後齊威王的兒子繼位,就是齊宣王。齊宣王知道田忌是被冤枉的,於是把田忌跟孫臏又召回了齊國。這件事情龐涓還不知道,龐涓這個時候在準備對韓國的戰爭。於是在西元前341年,龐涓率大軍去進攻韓國。韓國當時情勢是很危急的,於是韓國也向齊國求救。
齊宣王在朝堂上跟大臣商量,說韓國來求救,我們應該怎麼辦?當時朝堂上有兩派意見。一派意見的代表人物是相國鄒忌。鄒忌的意見是不要救,讓他們去打,我們不要管國家以外的戰爭;那麼田忌的想法是要救,他說如果我們不救,韓國就被魏國滅掉,魏國滅掉韓國之後,他跟齊國就接壤,那個時候,他們會來打我們,所以是應該救。
孫臏不說話。齊宣王就問他到底救不救。孫臏說,去救的,錯了;不救,也錯。如果我們現在要去救韓國,就像那倆人打架一樣,你去拉架,弄不好打人的那個可能就把你打一頓。如果我們現在去救韓國,等於是我們替韓國跟魏國去作戰,所以說我們不能去。韓國還沒有打,我們就去替他挨一頓打,這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不能做的。這就是為甚麼救韓國是錯的。為甚麼不救也錯呢?如果齊國不救,魏國一旦把韓國吞併後,實力就太強大了,對齊國是個威脅。所以不救韓國也錯。
齊宣王問,那你說怎麼辦?孫臏說,我的意見是讓他們倆先打,打到兩敗俱傷,大家都精疲力盡的時候,我們再去救韓國。因為韓國要亡國了,我們救他,他可能會很感謝我們;而在這個時候,魏國的軍隊也打得很疲憊了,那麼我們打敗魏國也很容易。這樣,我們齊國損失最小,利益最大。
於是齊宣王就同意了孫臏的主張,跟韓國說我們馬上就來救你,韓國以為齊國很快就來了,就拼死抵抗,結果雙方的軍隊都有消耗。韓國跟魏國作戰,韓國是五戰皆北,打了五次,五次都失敗,這時候韓國就要滅亡了,齊國在這個關頭才出兵。
出兵之後,孫臏採取的是跟圍魏救趙是一樣的思路。孫臏說,我們現在不去救韓國,而應該去直接攻擊魏國的都城大梁。於是齊國的軍隊就直走大梁。大梁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攻擊大梁的消息就被龐涓知道了,當時龐涓非常生氣,因為他本來馬上要把韓國打下來了,突然間老家又出事了,沒辦法,只好回兵。這個時候孫臏又用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計策。
打仗的時候是不能把個人感情摻雜在裡邊的,因為一旦有感情摻在裡邊,你就不理智了,你氣得就想先痛快了再說,此時計算不周密,很可能就掉到對方的陷阱裡面去了。
田忌採納了孫臏「減灶」的建議,龐涓在追擊齊國軍隊的時候,第一天根據齊國做飯埋的灶而推斷齊國的軍隊有十萬之眾,龐涓就很緊張。第二天看到齊國紮營留下的殘灶,只夠五萬人吃了;第三天是三萬人。龐涓就得意地說,我就知道齊國不敢跟我們打,才進入我國境內三天,軍士逃亡過半了,於是龐涓就讓步兵在後慢慢走,自己率領輕騎兵星夜追趕齊軍。在龐涓回兵救大梁時帶著怒氣,看到齊國十萬人紮寨的營盤時是畏懼,看到齊國兵馬逃亡則動了輕敵之心,就這樣他一步步被引誘到了孫臏在馬陵道設下的埋伏圈中。
馬陵道就現在河北省的大名縣附近,非常非常崎嶇狹窄的山路,兩邊全都是樹林,這是一個設伏兵的好地方。孫臏命人砍樹,把樹都砍倒了之後,就把道路給插死了。他把樹全都砍光了之後,專門留了一棵沒砍,把那棵樹的樹皮全都剝下來,在樹幹上寫了八個字,然後讓一萬弓弩手就在山頭附近都埋伏好。
孫臏跟弓弩手說,今天晚上看到樹下有火光的時候,你們一起射箭,萬箭齊發。一萬名弓弩手全都埋伏了下來。
當天晚上,龐涓真的是追到了馬陵道。前面的人跟他報告說,路已經被大樹攔住了。龐涓說,這還不好理解,他們害怕了,所以把樹推倒了變成路障,把樹搬開就是了。於是騎兵全都下馬去搬木頭。龐涓看周圍的樹全都砍倒了,就一顆沒倒。當時已經是黃昏了,樹幹上是有字,但那個字是甚麼卻看不清。龐涓就吩咐左右舉火,看那樹上寫甚麼字,結果這火一點了之後,他一看樹幹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心想壞了,快撤!他的話音一落,火光一起來,萬箭齊發。
孫臏來到龐涓的面前。龐涓當時還沒死,跟孫臏講了一句話,「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我真恨我自己當年沒有殺了你,結果讓你這個臭小子成了名。龐涓說完,拔劍自刎。龐涓人是一個犯了錯誤,死硬到底的人。他不說自己害別人,他說我真恨我當年沒有殺了你。
如果我們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孫龐鬥智這個故事,我們發現龐涓是被他自己的妒忌心給害死了。我們看到孫臏最開始跟龐涓在一起的時候,對龐涓非常信任,說明甚麼呢,說明孫臏非常忠厚;他到了齊國之後,齊王要拜他為將軍,孫臏說我一個受刑的人不適合於做將軍,這是他的謙遜;龐涓是自殺而死,而並不是被孫臏殺死的,而且在這一場戰爭中,孫臏還抓住了龐涓的姪兒龐蔥,孫臏也沒有殺龐蔥,這說明孫臏非常寬厚;孫臏在回到齊國之後,他把《孫子兵法》十三篇全部默寫出來交給了齊王,這是孫臏的大方;然後孫臏沒有受齊王的封賞,隱居起來了,這說明孫臏淡薄名利。
所以你想這樣一個人,如果龐涓對孫臏非常好,有沒有可能得到兵法?當然很有可能。如果孫臏跟龐涓共同指揮魏國的軍隊,肯定所向披靡了,甚至我覺得滅了三晉、齊國,甚至說跟秦國、楚國作戰,都會取得很大的成功。倆個人都可以一樣名揚天下、名垂青史,結果龐涓放著這些光明大道不走,去害孫臏,結果自己丟失了性命、喪失了榮華,同時也留下千古的罵名。如果龐涓當時跟孫臏一塊去指揮魏國軍隊,魏國就很有可能會成為統一中國的國家,而不是秦國。
關於孫臏還有一個歷史懸案,即我們的第六個問題:孫臏是否留下了一部兵法。《史記》中是肯定的,司馬遷說「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但是後人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找到這部兵法,以至於有人說,孫臏的兵法和孫武的兵法是同一本書。這個歷史懸案直到1972年才解決——在山東臨沂市出土了一些漢代的竹簡,其中有《孫臏兵法》的殘篇。但是根據《孫臏兵法》的記載,第一次圍魏救趙的時候,龐涓就已經被俘了。當然一個比較合理的猜測是,齊國由於考慮到和魏國的外交關係,釋放了龐涓。第二次戰爭,龐涓才真正喪命。
這一場戰爭以魏國的失敗而結束,當時同時魏國的太子申也被俘虜。齊國因為救了韓國和趙國,成爲一個東方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齊國實際上在任用田忌和孫臏之前,曾經有非常大的隱憂,甚至差點有亡國之禍。那麼齊國是怎樣從一個衰弱的國家變得如此強大呢?請看下集《一鳴驚人》。
請點擊訪問《笑談風雲》系列視頻和音頻等音像製品:
DVD系列:
CD 系列:
U盤(只適用於Windows系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