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尼祿成為羅馬帝國皇位繼承者。
528年:元氏誕辰,北魏孝明帝元詡之女和唯一的骨肉,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帝的女性,但不被後世承認。
712年:杜甫誕辰,唐朝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家族出於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多自稱為杜陵人。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曾隱居成都草堂,世稱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逝於770年)
杜甫與李白並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後也常被尊稱為「老杜」。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身後,杜甫的作品最終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近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以風格渾樸沉鬱著稱。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被後人奉為「詩聖」。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為「詩史」。
1138年:金國頒布女真文字。
1218年:藤原賴經誕辰,日本鎌倉幕府第四代征夷大將軍。(逝於1256年)
1502年:瓦斯科·達·伽馬再次從里斯本出發前往印度。
1541年:聖地亞哥建城。
1554年:在1553年就任9天的英格蘭女王珍·格蕾,被新任女王瑪麗一世以叛國罪下令處死於倫敦塔。
1554年:琴·格蕾逝世,英格蘭女王,在位僅有九天。(1537年出生)
1689年:英國非常議會宣布詹姆斯二世已放棄王位,並立瑪麗二世和她的丈夫威廉三世為英國共治者。
1733年:薩凡納建城,這標誌著喬治亞殖民地的建立。
1760年:揚·拉迪斯拉夫·杜舍克誕辰,波西米亞鋼琴家、作曲家。(逝於1812年)
1768年:弗朗茨二世誕辰,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奧地利帝國第一位皇帝。(逝於1835年)
1804年:伊曼努爾·康德逝世,德國哲學家。(1724年出生)
1804年:海因里希·冷次誕辰,俄國物理學家,《冷次定律》發現者。(逝於1865年)
1809年:亞伯拉罕·林肯誕辰,美國第16任總統。(逝於1865年)
1809年:查爾斯·達爾文誕辰,英國生物學家,演化論奠基人。(逝於1882年)
1817年:查卡布科戰役:何塞·德·聖馬丁率領阿根廷和智利反抗軍擊敗西班牙軍隊
1818年:智利民族獨立領袖貝納多·奧希金斯宣布智利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中獨立,成立智利共和國。
1828年:喬治·梅瑞狄斯誕辰,英國詩人、小說家。(逝於1909年)
1832年:厄瓜多將科隆群島併入,之後將該群島設為加拉帕戈斯省。
1861年: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誕辰,俄羅斯心理分析家和作家。(逝於1937年)
1874年:夏威夷王國卡拉卡瓦國王登基。
1877年:路易·雷諾誕辰,法國實業家,雷諾汽車創始人之一。(逝於1944年)
1881年:安娜·巴甫洛娃誕辰,俄羅斯女演員、古典芭蕾舞者。(逝於1931年)
1883年:載灃,清攝政王誕辰,末代皇帝溥儀生父。(逝於1951年)
1885年:密西根州立大學前身密西根州立農業學校成立,成為美國第一個農業學校。
1885年:尤利烏斯·施特萊徹誕辰,德國政治人物。(逝於1946年)
1893年:奧馬爾·布拉德利誕辰,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逝於1981年)
1895年:丁汝昌逝世,北洋水師提督。(1836年出生)
1904年:中國清朝政府宣布在日俄戰爭中嚴守中立。
1908年:盛宣懷創辦漢陽鐵廠,這是中國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
1910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出逃印度,清朝政府宣布剝奪其達賴喇嘛稱號。
1912年:隆裕太后代表末代皇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清朝滅亡。
1914年:中國名流內閣被袁世凱總統解散,由孫寶琦臨時內閣取而代之。
1922年:庇護十一世當選教宗。
1924年:考古學家打開古埃及法老圖坦卡門的石棺。
1930年:「中國自由大同盟」成立。
1939年:柯棣華隨印度援華醫療隊抵達延安。
1951年:伊朗國王巴列維舉行大婚。
1958年:中國共產黨發起「除四害運動」。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頌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1980年:香港地鐵修正早期系統「觀塘至中環段」全線通車。
1986年:英法《海峽隧道條約》正式簽字。
1992年:蒙古國更換國旗。
1993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秘書處成立。
1997年:前朝鮮最高人民會議議長黃長燁向大韓民國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
2000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在曼谷開幕。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全球化和新世紀發展戰略」。
2001年:科學家首次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
2001年:美國太空探測器尼爾-舒梅克號登陸於愛神星上,成為第一個在小行星上登陸的探測器。
2013年:北韓科學部門在北方地下核子試驗場進行第三次核試驗。
2013年:蘇祿國蘇丹賈馬魯基蘭三世之弟拉惹莫達阿茲慕迪基蘭率領逾百人攜帶武器乘船從菲律賓南部進入沙巴索地,與當地警察於拿篤的甘榜丹道發生對峙,開始了「拿篤衝突」。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