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加密貨幣,在過去幾年是非常的火熱,尤其是在疫情後,各國央行為了救市大量投放的流動性,更是讓加密貨幣領域掀起了罕見的投機狂潮,比特幣在去年高點時還曾經創下了69,000美元的歷史巔峰,但是到了今年,加密貨幣市場卻一直被寒冬籠罩,持續地下挫,讓全球加密貨幣的總市值,已經從去年11月時的3萬億美元,縮水到不足1萬億美元。
早在半年前,LUNA幣和UST幣已經大崩盤,而在幾天前,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的破產消息,更成為引發幣圈「雷曼時刻」的一枚炸彈,而且,所引發的市場震盪甚至將會蔓延到幣圈之外。很多幣圈的投資者們忽然發現,他們似乎正處於一片雷區之中。那麼,為什麼FTX會突然破產?它到底是不是「龐氏騙局」?幣圈的狂歡,又是否已經結束了呢?混亂的加密貨幣業務,又將走向何方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FTX突然破產 百萬投資者血本無歸?
FTX交易所,在2019年5月份成立,類似Coinbase、幣安等加密貨幣交易平台,此前一直是全球排名前三的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在成立後迅速爆紅,估值在1年後就超過10億美元,3年後更是飆升到了320億美元。
FTX交易所的創辦人,是1992年出生的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弗里德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學系的高材生,父母都是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法學者。
今年10月份時,在福布斯發布的400位富豪中,30歲的弗里德,還以225億美元的身家排在第60位,是全球30歲以下最富有的年輕人。
年輕多金的弗里德,在政治捐助和市場營銷方面非常的高調,他曾經在2020年時,給美國總統拜登捐贈過520萬美元,據說是第六大政治貢獻者。他還大手筆設立了一個政治捐款組織「保護我們的未來」(Protect Our Future),用來遊說美國中期選舉候選人。
此外,FTX還贊助NBA邁阿密熱火隊、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梅斯特斯AMG一級方程式賽車隊(Mercedes-AMG Petronas F1 Team)等等。出手這樣闊綽,當然都是資金充足的表現,所以,市場也都以為,FTX正在火速崛起。
但是,誰也沒想到,進入11月之後,幾天的時間裡,FTX就申請了破產,讓無數人跌破了眼鏡,弗里德本人也被迫卸任。而導致FTX崩潰的源頭,就是FTX將100億美元的客戶資金,挪用給了它的姐妹對沖基金公司「阿拉美達」(Alameda Research)。
11月2日時,幣圈著名新聞媒體Coindesk報導說,「阿拉美達」的資產負債表顯示,該基金與FTX存在過度密切的聯繫。報告顯示,「阿拉美達」與FTT相關資產是58億美元,占到淨資產的88%。截至今年6月30日,「阿拉美達」累計146億美元的總資產中,包含37億未鎖定的FTT、以及20億FTT抵押品,現金則只有1.3億美元;而負債端,則包含了超過74億美元的貸款。
FTT是FTX發行的代幣,市值曾經超過千億美元,在海外受到幾十萬人追捧。「阿拉美達」,是一家2017年創辦的加密貨幣對沖基金公司。所以,Coindesk的報導引發市場猜測,弗里德創立FTX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其成為阿拉美達的「儲蓄罐」。
在消息曝光幾天後,FTX的主要競爭對手幣安(Binance),就公開甩賣所持有的全部與FTX有關的加密代幣,導致FTT價格急劇下跌、用戶出現擠兌。隨後,「阿拉美達」向幣安發出回購要約,願意以22美元的價格回購幣安持有的全部FTT,但是遭到了幣安的拒絕。
這之後,FTT的價格就一路狂跌,從22美元一路跌到了2.5美元左右,一週的時間裡,總市值就縮水超過90%,而且引發了比特幣、以太坊等其它加密貨幣的下跌。11月8日時,FTX被迫暫停所有提款。
11月9日,幣安創始人趙長鵬表示,幣安有意收購FTX,但是不久之後,幣安就宣布放棄收購,稱FTX存在的問題,超出了幣安能夠控制或者能提供幫助的範圍。
結果,這個消息一出來,又再度引發了市場恐慌,幣圈的災難繼續蔓延,比特幣一度跌穿16,000美元的關口,FTX更是狂瀉將近60%,跌到2.3美元的低位。
接下來就是,11月10日,「阿拉美達」倒閉,緊跟著的11日,FTX又宣布申請破產,弗里德辭職下台。
後來,路透社和《華爾街日報》發現,FTX前執行長弗里德,將100億美元的客戶資金,從FTX轉移到了「阿拉美達」,而其中,至少有10億美元款項憑空消失了。
據《華爾街日報》披露,弗里德有挪用客戶資金的嫌疑,引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介入,調查FTX與姐妹公司「阿拉美達」和FTX US的關係,以及不當處理客戶資金的指控。
弗里德曾經說過,FTX是「為投資者而生」,在這一宗旨下,他開創簡化市場抵押的服務,允許用戶將所有保證金存放在同一個錢包裡。去年,加密貨幣價格屢創新高,FTX也不斷推出各種創新產品,包括加密衍生品、期權、代幣化股票、槓桿代幣等等,助長市場槓桿規模。
現在,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突然宣告破產,導致所有使用者存放在該平台的虛擬幣完全拿不回來。據說,FTX的全球用戶大約有120萬人。
台灣媒體報導說,台灣方面估計有高達50萬到60萬名受害者,每人損失金額在3,000到5,000美元不等,還有投資人組成了超過6,000人的自救群組。
「壹蘋新聞網」還報導了一位幣圈受害大咖X先生的故事。身為工程師的X先生,砸了將近九成身家、超過240萬美元在FTX裡面,他展示了其中2個子帳戶的APP截圖,分別是191萬美元和16萬美元,還有其它的子帳戶,但是「來不及截圖,網站就關了」。
X先生說,FTX曾經給美國民主黨捐了4,000萬美元,還給共和黨捐了超過2,000萬作為政治獻金,最近還收購了2間破產的加密貨幣公司,顯示FTX是有充足資金的,而且FTX也是在美國拿最多牌照的交易所,然而,誰也沒想到會有突然破產的一天。
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的破產,目前,不但導致投資者爭先恐後從其它平台撤資,還帶來了一系列的行業連鎖反應。
11月17日,數字資產經紀公司Genesis聲稱,公司在FTX破產後遭遇「異常提款請求」,將暫停贖回和新貸款發放;緊接著,加密貨幣交易所Gemini也宣布,將暫停贖回其面向散戶投資者的高收益產品;此外,加密貨幣放貸機構BlockFi也已經開始為申請破產保護做準備。
就在今年1月,包括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在內的3支基金,對FTX320億美元的估值,投資了4億美元。不過,11月9日,紅杉資本發布郵件稱,公司已經將其FTX投資的價值減記至零。在紅杉資本之外,還有貝萊德、老虎環球、軟銀集團,以及常年位列加拿大前五大養老基金的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等,都投資了FTX,這一次也可能會一道蒙受損失。
幣圈持續爆煲 政府應如何監管?
在今年5月,全球第三大穩定幣UST,以及支撐UST的姊妹幣LUNA,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內就出現了雪崩式暴跌,市場陷入了「死亡螺旋」的恐慌中,導致市值400億美元的LUNA幣和186億美元的UST幣雙雙歸零,隨後,不僅引發了加密貨幣集體暴跌,也導致多家加密貨幣公司接連破產。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6萬散戶出現了爆倉,總金額高達21.2億元,眾多投資者都是血本無歸。
從那以後,全球加密貨幣的市值已經蒸發超過萬億。然而,剛半年的光景,現在,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又宣告了破產,這也顯示出投資加密貨幣的巨大風險。
首先,加密貨幣很不穩定,市場情緒的變化,可能導致價格急升急降。其次,它們容易發生錯誤和遭到黑客入侵,沒有完美的方法來防止技術故障、人為錯誤或者是黑客攻擊。第三,加密貨幣最大的風險在於,它目前不受政府和中央銀行的監管。
我們看到,幣圈持續的爆煲和FTX 的破產,不僅給投資者情緒帶來沉重打擊,也再度突顯了強化對加密貨幣行業監管的必要性。比如,有的投資者就提到自己的資產是「一秒蒸發」,還抱怨說「政府沒監管」。
但是,由於加密貨幣交易所不是銀行體系,各國對銀行散戶的保護都不能應用,散戶寄託在交易所上的資金和加密貨幣都不受國家保護。
而且,就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9月的報告中指出的,對於加密資產的監管,不論是應用現有的監管框架,還是為其制定一套全新的監管框架,都是具有挑戰性的。
比如,從本質上講,加密資產只是以電子形式儲存和訪問的代碼。它們不一定有實物或是金融抵押品的支持。它們也不一定通過和法定貨幣或是其它價格、或是有價物掛鉤而維持幣值穩定。
另外,對於成千上萬的、不受典型信息披露或報告要求約束的參與者而言,監管者很難密切監控加密資產的活動。
還有,金融體系中的許多功能,比如槓桿和流動性供應、借貸活動、價值儲存等,現在都已經在加密資產的世界中被複製了出來。
而且,加密資產領域的參與者十分廣泛,包括挖礦者、驗證者、協議開發者等,也就是說,傳統的金融監管並不容易覆蓋他們。
同時,加密貨幣也涉及包括銀行、大宗商品、證券、支付在內的多個監管部門,它們從根本上有著各不相同的監管框架和目標。
報告中也談到,事實上,各國政府和國際監管機構並沒有袖手旁觀。比如,日本和瑞士已經修訂或推出了涵蓋加密資產及其服務提供者的新法規,歐盟、阿聯酋、英國和美國處於法規的起草階段。但總體而言,由於各國針對加密資產監管,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由此帶來的全球響應措施的割裂,無法確保公平的競爭環境。
這就帶來了另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加密貨幣需要監管?
大家知道,比特幣2009年誕生,背景是對導致雷曼危機的金融管理部門的不信任,認為中央銀行的治理不能信賴,金融系統應該移交給區塊鏈(分布式帳本)。
也就是說,「去中心化」是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所聲稱的最大好處,它可以不受政府控制,是自由主義者的理想社會。那麼,如果現在讓政府介入監管的話,不是和加密貨幣創立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嗎?
事實上,從加密貨幣問世以來,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入,讓它和「中心化」的金融市場連結越來越深。而且,多項研究顯示,比特幣走勢和標準普爾500指數有高度的正相關。
不僅如此,股神巴菲特、「末日博士」魯比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以及各國央行總裁,都在紛紛質疑比特幣的實際功能。
在5月23日的達沃斯論壇上,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就表示,比特幣可能被稱為硬幣,但它不是金錢,它不是一種穩定的價值儲存手段,一些加密貨幣更類似於數位時代的龐氏騙局,因為它們沒有實物資產的支持。
那麼,沒有價值的東西,為何又會有這麼多人追捧呢?原因,無非是出於投機的需要。
我們在去年5月的一期節目中就曾經分析過,比特幣不具備內在價值,投資者為之瘋狂是因為被價格所吸引,在當時的節目最後,我們還用「博傻理論」來提醒大家,不要做最後的那個傻子。
現在,這個分析,也被國際清算銀行(BIS)11月14日的報告所證實。
該報告中就提到,加密貨幣新投資者四成是35歲以下男性,這些人投資加密貨幣,並不是因為「去中心化」金融或是脫離大銀行等理想,而是因為價格上漲才做的投資,但是四分之三的人,最後都是賠錢收場。更糟糕的是,持有大量比特幣的投資者,會在價格上漲期拋售,所有湧入市場的小投資者,就變成了這些人的飼料,讓早期投資者和內部人士賺得飽飽。所以,加密貨幣的價格行為,也充分反映出了人性的貪婪與恐懼。
事實上,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加密貨幣已經越看越像一個「龐氏騙局」了,只不過,玩這個「龐氏騙局」的,都是一些高科技的專業人士。
視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