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在全球疫情爆發之後,通脹之火也燃遍了全球。從美國到英國,從歐洲到亞洲,各國央行都在冒著經濟衰退的風險,大力加息試圖擊退通脹這隻猛虎。可是,就在各國央行忙著和通脹對抗之時,中共那邊卻是一邊放水,一邊公布著低於3%的通脹率。那麼,為何全球都在憂心忡忡之際,中國可以「獨善其身」呢?
在中共「清零」政策、以及房地產債務危機之下,中國經濟是怎麼做到低通脹的?難道中共真有本事抵擋住禍害全球的高通脹嗎?中國的低通脹,又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低通脹背後的真實原因。
全球通脹高企 中國「通脹溫和可控」
放眼全球,從去年開始,長達十幾年的低通脹時代已經暫告結束,現在全球都在經歷通脹浪潮。上週四,也就是10月13日當天,美國勞工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當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漲0.4%,高於道瓊斯0.3%的預期。在12個月基礎上,總體通脹率上升了8.2%,雖然低於6月份大約9%的峰值,但是,仍徘徊在198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平附近。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核心CPI上漲0.6%,而道瓊斯估計上漲了0.4%。核心通脹,和一年前相比,上升了6.6%,高於8月份的6.3%。這是自1982年8月份以來的最大12個月漲幅。
除了美國,英國在9月14日公布的CPI指數,達到9.9%;而歐元區9月30日的數字顯示,CPI已經達到10%。在這些發達國家正在面對兇猛如虎的通脹之外,新興經濟體方面,像是土耳其、阿根廷、印度、南非等,也同樣呈現出了惡性通脹的態勢。
相比之下,中國卻顯得頗有些與眾不同,中共國家統計局在上週五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CPI,同比上漲2.8%,明顯低於其它主要經濟體。陸媒評論說,中國9月數據顯示「通脹溫和可控」。
說到這個「通貨膨脹」(簡稱「通脹」、「通膨」),我們先來簡單解釋一下這個經濟學名詞的概念。在經濟學中,「通貨膨脹」的本意是指,貨幣流通數量增加, 更直白點兒說:就是錢多了。
現在大家提到「通脹」,通常是把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這兩者結合在一起了。
在經濟學中,物價上漲是受需求量增加或者是供給量減少所影響。 那麼,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呢?一般來說,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衡量零售商品的價格指標,貼近一般民眾的物價水平。通常,當CPI大於3%時,就會被認為是通貨膨脹了。
而當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上漲時,相應的,人們手中的錢就買不到更多的東西了,就會顯示購買力在下降。
關於為何會出現通脹,目前不同的經濟流派給出的原因也有所不同。「貨幣主義者」認為,貨幣是通脹率數值最主要的影響;「凱因斯主義者」則認為,貨幣、利率和產出間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響;還有奧地利的經濟學派,他們認為通脹是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所導致的,等等。
那麼,在全球通脹如火如荼之時,中國為什麼總是「特立獨行」呢?
貨幣「流動」不起來 通脹無力
香港知名經濟學家羅家聰的觀點是,通貨膨脹是貨幣過剩的結果。如果創造的貨幣被用於實體經濟活動,或者用於投資金融產品或其它資產,那麼就不會有多餘的貨幣來產生通貨膨脹。
他的分析是,中國正在經歷經濟衰退(經濟活動下降)和資產去槓桿化(減少債務)的痛苦時刻,實際上,貨幣不僅沒有更多地進入市場,而是已經在流出。羅家聰認為,貨幣只有在市場上「流動」時才會產生通貨膨脹,而堆積的貨幣存量,是不會產生任何經濟影響的。
也就是說,目前,在中國新發的貨幣,主要是用於還債了,也就是左手倒右手,又回到金融系統裡去了,又或者是從中國市場直接流出去了。如果錢沒有在中國市場上真正「流通」起來,那麼,這部分錢就不會產生經濟影響,也就不會推動通脹的現象產生。
我們看到,中共政府多年來一直在注入流動性,或者說一直在放水。這裡,我們也簡單解釋一下和貨幣供應相關的M0、M1、M2這些經濟術語的含義。
M0就是流通中的現金,換句話說,就是百姓、企業手裡的鈔票;M1,則包括了現金和銀行活期存款,就是能立即變現的錢;M2,則是廣義貨幣,包括了M1和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還有其它金融機構的存款,比如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的存款等。
我們經常聽到的貨幣供應量,指的就是這個M2,雖然從流動性上看,M2比M0和M1要差一點,但是它反映了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
根據中共央行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M2同比增長了12%,而去年同期,M2增長了8.3%,這說明今年,中共採用量化寬鬆的政策,也就是通俗說的放水,比去年還多。
按照羅家聰的分析,就是雖然中共當局持續大量放水,但是由於這些錢沒有進入到市場中流動起來,所以中國沒有形成通貨膨脹。那麼,為什麼沒有流動起來呢?因為衡量貨幣流動的最佳方式是信貸,然而,中國目前的信貸卻顯得異常疲弱。
我們看到,中國2021年全年PPI,也就是生產者價格指數,增加了8.1%,當時外界擔心隨著成本的傳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可能會跟著水漲船高,但是CPI一直沒有出現通脹的結果。
那麼,我們再進一步分析,中國的信貸需求,為何如此疲弱呢?
這是因為,這種疲弱的信貸,是基於對未來消極的信貸展望,而這主要是高額債務所造成的。也就是,當債務體量足夠龐大時,任何新發行的貨幣,都會被用於償還過去的債務,也就是債務通縮論。而通貨緊縮往往伴隨著去槓桿,這時候,資產就會被出售,用來償還債務。
今年8月12日,中共央行公布金融數據的時候,記得當時我們也做過一期節目,講到7月的信貸社融數字讓市場嚇了一跳,信貸數據塌方,成為當時的市場焦點。
中共官方當時的數據顯示,7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了6,790億元,創下6年來新低,同比少增4,042億元,環比,更是不到6月份貸款增額的1/4。
被彭博評為「中國最精準策略師」的洪灝,當時就曾經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說:「中國信貸需求崩塌。2015年泡沫破滅以來未見。」
洪灝還發文說:「7月M2增12%,大於貸款增11%,是8年來首次,顯示資金空轉,並未全部投入實體。二季度房地產貸款10年最低。實體缺乏機會,貸款需求弱。」
這樣看來,信貸決定著貨幣增速,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光明的經濟前景,很難確定如何讓貨幣更好地流動,只有當經濟前景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時,信貸才會飆升。
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在中國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信心不足的企業和居民,寧願選擇「躺平」,再加上,企業和居民高企的債務,這些都成為對抗和吸收通脹的海綿。 換句話說,中國迷惑人心的低通脹數據,就是這樣得來的。
內循環消費疲弱 中共將通脹轉銷海外
我們再來看看,中共體制內的經濟學者是怎麼說的。
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會長、中共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曾在7月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從消費端的供給和需求的角度,發表了看法。
他提到,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下行之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 在2021年快速回升,去年10月時,創下了13.5%的最高紀錄,之後,這個指數逐漸回落,今年6月時是6.4%。
他認為,從油氣和煤炭價格來看,中國油氣和煤炭價格的上漲,都是來自供給方面的推動,去年PPI飆升時,曾讓人擔心會傳導到CPI,但是這種情況目前尚未發生。
他的解釋是: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中國國內的產出水平下降,正常情況下,經濟應該出現嚴重通脹。但是,由於疫情同時導致有效需求減少,所以物價僅錄得小幅上漲。也就是,由於缺乏有效需求,PPI上漲的相當大部分沒能轉化為CPI上漲。
那麼,重點來了!余永定還提到,一些研究顯示,PPI上漲的部分通過出口價格的上升轉移到了國外。也就是說,中國經濟衰退,消費疲弱,讓通脹無法在中國國內的CPI上反映出來,但是中共利用出口,直接將生產端的通脹輸出到海外去了。
所以,總結來看,不是中共有什麼洪荒之力能抵擋住通脹,而是債務高企的中國企業和居民,是他們對經濟前景失去信心,已經「躺平」。我們看到,一邊是債務吸收通脹,一邊是疲弱的消費架空了通脹。所以,在中國的熱錢,要麼空轉,要麼潤出海外去了。
推遲公布經濟數據 通脹上升難以避免
而北京當局,面對需求疲弱,供應衝擊,貨幣政策失效,GDP停滯不前的困境,想必也不會坐以待斃,也一定會採取刺激政策。那麼,在強力的財政和貨幣刺激之下,未來中國經濟是否能一直免於通脹呢?我們來看看一些經濟學家的看法。
余永定就認為,中國將面臨更高的通脹威脅,因為中國需要而且能夠保持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速。就是即使通貨膨脹率上升,也應該繼續實施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此外,中國還有例如「豬周期」這樣的價格周期,也或許能夠發揮作用。
之前,中國的通脹沒起來,是因為中共政府無論如何刺激,市場信心和需求都沒有反彈。假設明年需求將反彈,那麼今年的財政擴張措施、貨幣政策,就會在明年拉起一波通脹,因為我們看到M2的升幅很大,就缺一個花錢的地方。並且,可以看到,目前,豬肉價格大漲,已經開始讓通脹有了抬頭的趨勢。
從數據來看,中國9月CPI上升2.8%,創下2020年4月以來最大增幅,在物價指數中占比較大的豬肉價格,已經按年上升了36%,漲幅比8月擴大了13.6個百分點。
不過,最終消費需求能不能拉起來,還得看市場信心,看企業和居民的安全感何時能夠恢復。
其實,中共也沒閒著,也許是為了在二十大這個節骨眼兒上,讓數字好看一點兒,也激勵一下市場信心,在公布9月社融數據的時候,就比以往晚了一些,出來的數據的確也好看了一點兒。
可是,原本應該在這週一公布的季度GDP數據等指標,也都被推遲了,包括月度工業增加值、能源生產情況、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和銷售、零售總額和樓價。此外,中共海關總署,也沒有發布原定10月14日出爐的月度貿易數據。看來,中共這是在故技重施,有意拖延,或許是想在二十大之際,有個見面禮吧。
不過,基於目前中國的現狀,一些觀點認為,從中國迄今為止的所作所為來看,決策者似乎善於通過避免任何硬性碰撞來實現所謂的「軟著陸」結果。然而,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軟著陸也意味著緩慢著陸,延長了調整過程。雖然這對政治體制來說是穩定的,但這種長期的暗淡前景會帶來持續的通貨緊縮預期。因此,實際經濟活動將被推遲,就算是發行貨幣和新增信貸,也無法推動經濟發展。
我們知道,價格水平本身是經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每當一個地方的價格偏離世界其它地區太多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個地方的經濟狀況,處於病態或者可能已經病入膏肓了。那麼,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或許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結果更會猛於虎。
視頻:
Σχόλι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