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焦點:法國、哥倫比亞大選結果出人意料,勒龐國民聯盟大有斬獲;能源暴漲使新能源政策破產?國際泳聯終於禁止變性人參加女子游泳比賽。
法國議會選舉最大黑馬是勒龐的國民聯盟猛增11倍獲89席,其政綱為何?哥倫比亞前游擊隊員當選該國首位左派總統,中共滲透受關注;油價暴漲,俄烏戰爭只是雪上加霜,能源政策是禍首;德國重啟煤炭發電,歐洲多國重新關注核能源,短期放棄新能源目標已成趨勢;國際泳聯歷史性裁決禁12歲以上變性人參加女子泳賽,打破政治正確。
法國議會選舉 勒龐的國民聯盟出人意料獲89席 猛增11倍
兩場大選,總統馬克龍的中間派同在聯盟失去了議會多數,只獲得245席(38.6%),左翼政黨成為議會最大反對派,131席(31.6%),而真正令人矚目的是勒龐領導的國民聯盟RN大有斬獲,獲得89席(17.3%),是現有8席的11倍,打破了所有的預測和所有人的期望。
說一下,我認為把勒龐及其領導的國民聯盟稱為極右派是不妥的。至少現在這已經不是事實了。政治光譜的劃分,什麼是標準,這是沒有標準的,只能是按照人口的政治觀點去劃分,也就是說,相當比例人持有的觀點被稱為中間派,或左派和右派,這些應該涵蓋至少90%的選民,最兩端的可以稱為極左和極右,極左或極右只是表示他們在政治光譜的兩個極端,並不表示正確或錯誤。
隨著人口政治觀點的移動,同樣的政治觀點可以被劃入不同的範疇。美國革命時候的保守派,可能放到今天就是極右。馬斯克前不久在回答別人質疑他是哪一派時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圖示,他原來是中間偏左,但隨著大家觀點的左移,他沒動,卻變成右派。
現在國民聯盟得到17.3%的支持,按照選民比例,就不能算極右了。其政綱可見屬於保守,重點是回歸傳統社會價值,反墮胎,促進傳統文化,反對多元文化,反同性婚姻、反歐盟,反全球化,主張用重刑,恢復死刑,禁止非歐洲國家的移民和難民。
這次議會選舉的結果,可見法國社會的兩極分裂非常明顯,一方面左派勢力依然強大,占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對左派議程的不滿也在快速增長,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力量增強,已經在主流選民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和美國政治是同樣的趨勢。
哥倫比亞前游擊隊成員當選首位左派總統 當心中共債務陷阱
另一場選舉則是拉美的哥倫比亞大選,曾經是前游擊隊成員的佩德羅裴卓擊敗地產大亨耶南德茲,成為哥倫比亞史上第一位左翼總統。
哥倫比亞傳統上是由右派精英統治的國家,和美國關係緊密,但一直受游擊隊戰亂之苦,也未能解決40%人口的貧困問題。而大量的貧困人口是左派的基礎。而這也是中共滲透控制的基礎。
此前哥倫比亞的基礎建設越來越依賴於來自中共的資金和技術。這似乎和中共的「一帶一路」的套路是一致的。哥倫比亞是在財務危機的情況下開始接受中共的項目的,而「一帶一路」的經驗顯示,中共的資金恰恰是其它國家的財務陷阱。
石油產品價格暴漲 不全是俄烏戰爭結果 新能源政策不被看好
最近,全世界的石油天然氣及其產品的價格暴漲,美國全國曾經突破5美元大關,這幾天有所回落,一個直接結果就是雖然有人預計中長期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會增加,但短期的實際情況卻是重啟化石能源。能源價格的上漲,媒體和政府都很容易地把責任推到俄烏戰爭上,但各國的情況是不同的。
對美國來說,美國在川普(特朗普)時代是石油自給的,拜登上台一年多的時間汽油價格翻了翻,而且早在俄烏戰爭之前就一致穩步攀升,也許後來情況惡化和俄國有點關係,但關鍵問題還應該是拜登的能源政策,主要是本屆政府的氣候變遷、綠色能源的政策。
俄烏戰爭對能源的影響,可以得出兩種完全相反的結論,一個是全世界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是如此之大,巴黎協議的目標是不可能達到的,急於達標會使西方國家綑綁自己;而相反的結論則是應該更快地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我是覺得,能源來源多樣化本沒有錯,但美國這樣能源可以自給的國家完全沒有必要自縛手腳。而且有些時候政策也是沒有道理的,比如取消加拿大到美國的輸油管道,又停止在聯邦土地上的鑽探開採,卻要求沙特等產油國提高產量。
巴黎協議是以全球為目標的,哪個國家排碳都是往地球的大氣裡排,美國產的壓裂油和沙特產的石油對環境影響有區別嗎?從俄烏戰爭來看,要中共配合美國的氣候能源議題,就和指望俄國配合歐洲議題一樣不切實際,反而留下了被中共利用和綁架的機會。
德國激進能源政策導致對俄國依賴 不得不重啟煤炭發電 歐洲重新看好核能
這次俄烏戰爭,在能源方面受打擊最大的是德國。德國原來是鼓吹綠色能源最熱心的歐洲國家,原計劃是先後完全淘汰煤炭發電和核電,正因為這個極端的能源政策,德國選用了天然氣作為過渡時期的替代能源,而這個過渡時期是相當長的,在我看來至少可能是幾十年。
結果導致對俄國天然氣的高度依賴。這也是俄烏戰爭初期德國立場尷尬的主要原因。結果是德國不得不重啟煤炭發電。至於為什麼沒有啟動核發電,我沒有研究過,估計核電廠關閉後不是那麼容易重啟的,不像煤炭立即可以運行,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煤炭來源較多,德國自己就可以重啟煤礦,而核動力原料仍然對俄羅斯的依賴性很大。
畢竟用於核發電的鈾,俄國和前幾天因不承認烏東兩個共和國而打臉俄國的哈薩克斯坦都是主要出口國。
另一方面,由於俄烏戰爭,歐洲很多國家意識到也切身體會到不應該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性那麼大,因此而更重視核能發電。
本來在歐洲,是否把核能作為綠色能源是有很大爭議的,如德國就反對核能作為綠色能源而法國就支持,現在支持核能的國家明顯增加了。看來在能源方面,在巴黎氣候會議上表態是一回事,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各國還是要從現實來考慮的。
國際泳聯歷史性裁決禁止變性人參加女子游泳比賽 打臉政治正確
國際游泳聯合會(國際泳聯FINA)做出歷史性裁決,變性人不能參加女子游泳比賽,除非這個變性在12歲以前完成。為什麼是12歲,我想是如果從12歲就變性而且保持男性激素在規定的低水平,這人的身材就不會受雄激素的影響而特別強壯,對生理女性的體育競爭就相對公平。而國際泳聯也特意聲明,這不是鼓勵12歲一下的兒童變性。
作為彌補,將設立單獨的「開放項目」。不過因為沒有了不公平的優勢,這種專為變性人設置的比賽可能不會有什麼人感興趣。這是在布達佩斯世界錦標賽期間舉行的特別大會上決定的,成員先聽取了醫學法律和體育界知名人士組成的跨性別工作組的報告,然後投票通過的,投票成員有71%支持,15%反對,13%棄權。
為什麼說這是歷史性裁決?在過去幾年,無論是國際奧委會還是美國政府,都支持在非常寬鬆的條件下變性人參加自己所認定的性別的體育比賽。這件事由於賓大的利亞-托馬斯而成為公眾聚焦的事件。
托馬斯原來是賓大男子游泳選手,從未獲獎,比賽成績在男子200米自由泳中名列554名,於是他在大三的時候宣布自己為女性,在一系列賽事中輾壓女子游泳選手,最終在全國聯賽女子500米自由泳奪冠並破紀錄。
實際上,早在全國聯賽之前,阻止他參加比賽的呼聲就很高,但卻無人理會,主要原因就是在當前美國政治中的政治正確,主要體現在性別平等上。拜登上台後曾經簽署過《防止和打擊性取向的歧視》法令,允許運動員根據自己的性別認同而不是生理性別參加高中和大學比賽。
作為國際泳聯,可以說是第一個站出來對這種不公平的歧視性的政治正確說不的體育組織,因為這是國際奧委會認可的管理國際游泳比賽的最權威機構,其決定將會影響其它國際體育組織。最難的是第一個。而且對美國政府目前的政策也是一個打擊。這其實是不正常的,這只是回歸常識,卻成為英雄般的行為。
視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