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優樂客

【財商天下】承認「技不如人」北大報告被急刪

1月30日的時候,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在官網上發表了新一期的研究簡報,題目是「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這份簡報發表後,立即受到了外界關注,不過,美國之音隨後就在2月3日發現,文章已經被刪除了。那麼,這份簡報到底說了什麼,為什麼會被刪除呢?


另外,京東創辦人劉強東給慈善機構捐款的消息,這幾天也上了微博熱搜。不過,劉強東的這一舉動,市場的反應並不那麼叫好,京東的美國存托憑證當天收盤就大跌。那麼,劉強東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兩則看似並不相關的新聞,到底有什麼內在的聯繫?



承認「技不如人」北大報告被刪

我們先來看一下,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官網上拿掉的這份簡報。幸好在「中美印象」這個網站上,我們還能看到這份據稱是《中美經貿科技競爭研究》中期報告的精簡版,我們來看看報告是怎麼說的。


報告中提到,隨著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先進技術已經成為中美之間競爭和較量的主要舞台,但是無論是從橫向範圍還是縱向差距來比較,美國的技術實力依然是全球領先。中國的整體技術實力,雖然在近些年來逐步增強,但是,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份報告具體評估了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行業這三大代表性領域。其中,信息技術領域包括半導體、信息通信設備,以及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三大類。


報告承認,中美「技術脫鉤」對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影響巨大,對美國的直接影響不明顯。由於越來越多的中國實體受到美國制裁,受制裁企業、機構的日常研發、經營都受到了限制,部分受制裁的高校學生也難以赴美求學。同時,一些沒有受到制裁的中國實體,與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商業行為以及合作交流,也都受到了阻礙。


在人工智能領域,美國是人工智能晶片、算法、機器學習等核心技術的原創方,大幅領先於中國。另外,美國是全球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接受高等教育和選擇就業的首選地,中國高端研發人才的數量遠不及美國。而且在中國頂尖的人工智能人才中,有34%是在中國國內就業,但是,大約56%是在美國就業。在去美國學習人工智能專業的中國人中,有88%的人畢業後會在美國就業,只有10%的人會回中國就業。


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競爭中,中美雙方所占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力,堪稱懸殊。在商業航天方面,美國商業火箭發射能力獨步全球,GPS占據全球衛星導航市場份額的六成以上。在民用航空產業中,中國的劣勢極為明顯,整機或核心部件基本依賴從美國等西方國家進口,並且由於美國的投資審查、貿易限制和中國自身在產業鏈所處的位置,中國企業難以通過收購來獲取核心技術。


報告還認為,在「脫鉤」問題上,美方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些中國急需卻又無法實現自給的核心技術上堅決「脫鉤」,比如晶片及其製造設備、人工智能等;而在低技術和低附加值的產業,則放鬆出口管制,以免中國企業轉向國內供應商,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這份報告的結論是,無論是技術還是產業層面,中美雙方都面臨「脫鉤」帶來的損失,但目前看來,中國的損失可能更大。此外,報告也對美國組建「民主國家科技聯盟」的努力表達了關切,稱「這種與國家實力和國際秩序密切相關的政治領導力競爭,很大程度上深刻影響著中美技術力量對比的走向,大大增加了中國從第三國購買關鍵產品、獲得先進技術和引進高端人才的難度。」


也就是說,這份研究揭示出了中國多項科技短板,承認中國科技「技不如人」,而且也對中美「技術脫鉤」的未來前景進行了預測。它表達了中國學界對中國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擔憂,但這顯然不是北京希望公開推廣和傳達的信息。



北京想要傳達的信息是什麼呢?

在2020年10月召開的19屆五中全會上,中共將「雙循環」、「內循環」、「擴大內需」,還有就是「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十四五」經濟發展規劃最重要的戰略方針。「十四五」文件還提出,2035年要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並且「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而且,中共政府近年來也多次強調,在包括半導體和先進製造業等所謂「硬科技」方面,必須要實現自力更生。媒體報導也在說,「激活內循環,科技是關鍵」,「在內循環新格局大背景下,構建本土科技創新供應鏈已是大勢所趨」,等等。


但是,北大的這份報告卻在暗示,中國把重點放在自力更生上,可能是一個失敗的戰略,這顯然是在和北京唱反調。所以,報告從網上刪除也就不奇怪了。但其實,這份報告只是說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科技內循環不可行」,而且,很多學者也都公開表達過這種觀點。


科技內循環不可行 「不開放就是死亡」

在北京剛剛出台「十四五」規劃時,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所的所長陳志武,就向美國之音表示過,「中國的科技行業如果做到了百分之百內循環,那一天就是它的競爭力走到了谷底的一天」,過去的蘇聯以及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就是例證。


而中國在過去20年來,所打造出的科技創新環境和火旺局面,是受惠於美國在資本上的鼓勵和技術上的扶持。如果中國開始走回內循環的老路,就會把過去所積累的創新能量給壓制下去。


也就是說,中國近年來在科技和創新方面的發展,恰恰是受惠於對外開放的大環境。比如,美國的風險投資,就為中國科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本支持。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在20世紀的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高盛集團和紅杉資本等美國投資者,將風險投資這一模式帶到了中國,使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字節跳動、美團等無數公司應運而生。


報導還指出,中國公司近幾十年來的成功,要歸功於複製其它國家的技術,在某些情況下還是竊取,然後利用受過教育、有積極性、薪酬較低的勞動力,以更低的成本製造出所需要的產品。


大家看到,中國科技領域的從業者們,往往更了解這個事實,比如華為的老闆任正非,早就表示反對「自主創新」。2012年,任正非在華為的一個內部座談會上就提到:「自主創新就陷入熵死裡面,這是一個封閉系統。我們為什麼要排外?我們能什麼都做得比別人好嗎?」


熵,在物理學中,是指一個系統混亂的程度,熵死的意思,大致是說無論人與自然、組織還是系統,都有一個朝向毀滅發展的趨勢,如果不進行干預,就會加速進行,最後毀滅。


任正非還說:「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件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如果不向美國人民學習他們的偉大,我們就永遠戰勝不了美國。」


換句話說,對外開放,才是中國過去科技發展和創新的源泉,而走向內循環,無異於「自斷生路」。但是現在,就像北大報告所說的,不管中共願不願意,美國都在和中國技術脫鉤,中共現在是不得不走「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


那麼,中共要怎麼做,才能自立自強呢?



經濟下行是趨勢 企業家難有創新動力

去年11月,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教授張維迎,也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為什麼特別需要企業家創新精神》。


文章認為,中國目前經濟增速下行是趨勢性的,而非周期性的,所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未必有效。而導致經濟下行趨勢的因素,則包括技術和創新、體制和文化、人口和勞動力等。


在技術和創新方面,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西方國家300年來的技術創新而非中國自我創新的基礎之上,因為西方國家三次工業革命所積累的大部分技術,都沒有專利了,都可以為我所用,不需要花什麼成本,可以說是「免費的午餐」。


而且,中國的經濟增長,依靠的也是套利,不是創新。創新是通過引入新產品、新技術、新的資源來推動經濟增長;而套利則是通過改進資源配置來賺錢。一個後發國家通過套利實現9%的經濟增長並不難,但發達國家通過創新想達到3%都非常困難。


但是,這種發展優勢已經不可持續,在內循環的格局下,如何實現更多的技術創新,是中國下一步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而張維迎提到了幾個解決辦法,包括:一是加強產權保護;二是努力使中國不脫離國際市場;三是激發企業家的創新精神。


但是,這三點,在目前的中國實行起來都很困難。


首先,任正非就曾說過,中國創造不了價值是因為缺少土壤,而這個土壤就是產權保護制度。比如臉書這個東西,要是在中國出現的話,就有可能被拷貝抄襲多遍,不要說原創人會被拋棄,就連最先的抄襲者也會家破人亡,再被後來者拋棄。


其次,歐美國家正在形成科技聯盟,反制中共在科技等領域日益擴大的影響力。比如,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歐盟在2月1日公布了新的戰略草案,將與美國同心協力緊急開發重要技術和環境挑戰的新標準。


至於說激發中國企業家的創新精神,讓企業家有足夠的信心,願意長期持續地對創新進行投入,創造出新的增長點,在目前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遠的不說,從中共2020年底開始整肅科技產業以來,中國科技企業的老闆幾乎是人人自危。去年,從拼多多的黃崢、字節跳動的張一鳴,到京東的劉強東,年富力強的創辦人紛紛「交棒」給別人,「未老先退」。而在中共提出要促進「共同富裕」之後,騰訊、拼多多、美團、小米等科技公司,都宣布捐出大筆現金或是股票,從事慈善事業。


到了今年,京東又加入了捐款的行列。2月2日,京東發布公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劉強東計劃向一家第三方慈善機構,捐贈價值大約23億美元(145億元人民幣)的股票。顯然,市場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消息,所以京東在美國上市的美國存托憑證(ADR),當天收盤大跌了2.5%。


去年7月,中國企業家孫大午,還因為妨害公務等罪名被重判了18年,他的兒子和兩個弟弟也被重判。今年1月,湖北襄大集團的董事長張德武,也被數罪並罰判了13年。


大家看到,太多的例子證明,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們,不管企業有多成功,也不過是中共「砧板上的肉」,在中共所謂的「社會主義鐵拳下」,民營企業家們人人自危,恐怕保命才是第一要務,誰還有動力去創新呢?而且,創新得來的財富,也很可能又被中共「共同富裕」了。

 

視頻:



19 次查看0 則留言

コメント


​優樂商城推薦商品

​當前時事分析 公開視頻

此頻道即將推出!

*  這個網站還在改進中,如有任何不便,請見諒。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謝謝您的支持。 🙏  

三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三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3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3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二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pdf

二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pdf

一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3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3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一月 1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4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3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3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十二月 2 號刊一週新聞集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