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圍繞加拿大「千禧鋰業」公司的收購是一波三折,中國鋰業巨頭們爭搶圍獵海外鋰礦的過程,就像是一齣精彩的電視劇,而其實,還不只是鋰了,像是鈷、鎳、稀土等等這些發展新能源技術的關鍵礦物,中共都在全球範圍內爭搶著控制權。
而中共的目的,不只是要掌握市場上的主動權,還要把壟斷資源作為地緣政治中的一個武器。那麼,中共目前已經爭搶到哪些關鍵礦物的全球供應呢?而面對中共帶來的安全威脅,美國等其它國家又有什麼應對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些話題。
中企收購一波三折 「千禧鋰業」落入誰手?
我們先來看一下加拿大「千禧鋰業」(MIllennium Lithium)的收購情況,在7月16日,先是贛鋒鋰業發布公告,計劃以3.53億加元收購「千禧鋰業」100%的股份。但隨後,寧德時代將收購價格提高到3.77億加元,於是,「千禧鋰業」在9月底宣布,接受寧德時代報價,並向贛鋒鋰業支付1,000萬美元的協議終止費。因此,多家媒體報導稱,寧德時代「截和」贛鋒鋰業。
然而,就在外界以為大局已定之時,11月1日,「千禧鋰業」又再度發布公告,稱公司已經接受了由加拿大「美洲鋰業」公司(Lithium Americas)發起的加價提案,「美洲鋰業」計劃以總價4億美元收購「千禧鋰業」,並向寧德時代支付2,000萬美元的協議終止費。但是,寧德時代可以在10個交易日內,通過匹配「美洲鋰業」報價的方式,獲得優先收購權。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美洲鋰業」和贛鋒鋰業存在關聯性。2021年中報顯示,贛鋒鋰業持股「美洲鋰業」12.51%的股權。截至今年6月30日,贛鋒鋰業本年已經為「美洲鋰業」提供了1.05億美元的貸款(6.8億元人民幣)。
因此,網上有觀點認為,「美洲鋰業」這一次「截和」寧德時代,或許是贛鋒鋰業的授意。不過,贛鋒鋰業否認說,公司沒有參與到相關的董事會討論中。
目前,「千禧鋰業」到底花落誰家還未可知,但是其收購價格在3個多月的時間裡被一再推高,卻顯示出企業爭奪鋰礦資源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千禧鋰業」在阿根廷擁有兩處世界級鋰鹽湖項目,擁有大約412萬噸的碳酸鋰當量。
那麼,為什麼大家要爭奪鋰礦資源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全球發展綠色能源的大背景下,對於新能源車的需求正在大幅成長。
而鋰,就是製造電動車電池的核心原料之一,近兩年來,全球鋰資源一直被中國企業哄搶,鋰價也因此有了大幅度的攀升。
一般來說,電池占到了電動車整車總成本的42%左右。所以,動力電池被稱為電動汽車的「心臟」。而在這個「心臟」中,主要就是電芯及其內部鋰、鎳、鈷等金屬的成本。
今年以來,大陸幾家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甚至是馬斯克都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電池供應不足影響到了生產進度。
上海有色網(SMM)的數據顯示,11月2日,電池級碳酸鋰的報價是19.35萬元/噸,和年初相比,上漲了265%;電池級氫氧化鋰的報價是19.4萬元/噸,比年初時上漲了將近3倍(296%)。而西部證券的研究顯示,受疫情影響,南美鹽湖新增產能的投產沒有達到預期,而澳洲鋰礦短期內的停產項目也難以復產,預計鋰資源供給缺口將延續到2023年。
根據真鋰研究的統計,目前動力電池的成本漲幅普遍在30%到40%之間,很多電池企業已經賺不到錢了。所以,在10月中旬,以比亞迪為首的多家電池廠商都密集發布了調價函。
也正是由於鎳、鈷等電池原料金屬價格的飆漲,中國磷酸鐵鋰電池的裝車量,在今年7月首次超過了三元鋰電池。而特斯拉也在10月進行了策略調整,宣布標準續航版車款,在全球改用成本較低的磷酸鐵鋰電池,不再使用三元鋰電池。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電池,在未來幾年都會有巨大的需求。據市場研究公司SNE Research預測,到2023年,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需求,預計將達到406GWh(吉瓦時,100萬千瓦時),供應缺口大約是18%;到2025年,供應缺口將達到40%左右。
而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NEF)曾經預測,2030年全球電動車的年銷量將成長到2,800萬輛左右,比2020年多出2,500萬輛,而這將帶來無比龐大的電池需求。
然而,中國對鋰的需求很大,鋰礦資源卻並不豐富。數據顯示,全球鋰資源主要集中在智利和澳洲,分別占總資源量的43.8%和22.38%,中國僅占7%。所以,中國企業紛紛到國外買礦。
據經濟觀察網記者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來,中國企業就參與了8宗鋰礦投資交易,總金額接近200億元,其中5宗交易的投資標的位於海外,涉及到阿根廷、加拿大、巴西等國家。
例如:寧德時代除了投資「千禧鋰業」之外,還準備出資2.4億美元,購買非洲剛果(金)一個鋰礦項目24%的股權。而中國最大的黃金生產商紫金礦業,也在10月9日宣布,以近50億元人民幣收購阿根廷一個大型鹽湖項目,首次涉足鋰礦。
而贛鋒鋰業,從2011年開始,也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對鋰資源進行布局,該公司在澳洲、阿根廷、墨西哥等國家持有7處優質礦源,金屬鋰產能全球第一。而中國的另一家鋰電集團天齊鋰業,持有目前世界上正在開採的儲量最大、品質最好的鋰輝石——澳洲格林布什(Greenbushes)礦51%的股份。
數據顯示,中國對鋰、鈷、鎳三類金屬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都很高,分別達到79%、97%、92%。所以,除了鋰礦之外,鎳礦、鈷礦也都是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和礦業公司的爭搶對象。
動力電池和電動車供應鏈 中共已掌握主動權?
實際上,在動力電池甚至是電動車的供應鏈中,中國已經占據主動權。
在下游,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國,鋰電池產能位居世界首位,占到73%。排名第二的美國,只有12%。全球十大鋰電池生產企業,中國占據6家。在今年二季度,寧德時代以29.9%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動力電池市場首位。
在中游,中國主宰了兩個領域:電池級化學品的精鍊生產,以及鋰電池的關鍵材料——陽極、陰極(正極、負極)的生產。
雖然全球的電池原材料只有23%來自中國,但是,80%的電池級化學品是中國製造。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中國主導著全球電池用鋰化學品的生產,在2019年,占到了全球鋰加工量近60%。
國際稀有金屬信息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在鈷精煉加工領域,中國企業也控制著高達80%的市場份額;另外,鋰電池的負極主要材料是合成石墨和天然石墨,而中國的石墨產量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比高達86%,天然負極石墨則是100%由中國製造。
在上游,中共通過「一帶一路」投資新基建,換取部分國家礦場的所有權,或通過海外併購,對資源進行壟斷。
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鈷產量,占世界鈷產量的60%以上,在201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的一份文件顯示,剛果(金)14個最大的鈷礦中,有8座都是中國公司擁有。
不僅如此,在對鈷礦的控制上,中共以「國家主導」的產業政策起了很大作用。2007年,在一筆價值6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換礦產」交易中,中共以道路、高速公路和醫院等建設項目,換取了剛果一座大型鈷礦的採礦權。
另外,過去十年來,中共政策支持的中資企業一直進行海外併購,大舉購買煤礦、鐵礦等礦山。
比如,加拿大礦業公司艾芬豪礦業(Ivanhoe Mines),自稱擁有世界上最好的三座礦山,兩座在剛果,一座在南非,主要是銅礦和其它金屬礦。但是,經過一系列股權交易之後,中國的紫金礦業和中信金屬目前已經成為艾芬豪的第一和第二大股東,中信董事長已經進入董事會擔任聯合主席。
而近年來,中資企業的併購目標,又轉向了電動車等新能源科技所需要的關鍵礦物,包括在剛果、塞爾維亞、智利等國,布局銅、鈷和鋰礦等相關礦場。
而自從去年初疫情爆發以來,因為勞動力緊缺,許多海外礦場不得不停產或是關閉,出售礦場套現成了很多礦場的選擇,這也為中國提供了海外併購的「窗口期」。在這一「窗口期」內,中國收購了至少2座剛果(金)的鈷礦。
而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表示,中國不但控制了很多關鍵的礦產資源,還主導了電池、電動車、太陽能板等綠色能源終端產品的製造,這也成為美國能源安全潛在的巨大隱憂。
瑞士有色金屬營銷商嘉能可(Glencore)的首席執行官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警告說,如果西方的汽車製造商們認為,他們永遠可以依賴中國提供電池,那就太「天真」了。
面對新能源安全威脅 其它國家如何應對?
而中共,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知道控制原材料的重要。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時,就曾經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強調了稀土的戰略意義。而習近平,也一直在講「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裡」,這些都顯示中共想要在全球主宰原材料市場。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中共可以在不考慮是否盈利的情況下,在上游大量購買礦產資源;也可以通過提供政府補貼或低息貸款,讓中國企業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大量傾銷成品,打敗競爭對手;此外,無論是在採礦還是生產過程中,中共也不會顧及人權、環保等一系列問題。
憑藉中共的這種「國家主導」的戰略,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關鍵原材料生產國。如今,在美國政府認定的35種關鍵礦物中,中共控制了其中21種礦物的全球供應。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世界上只有三個銫礦,而這三個礦都被中共控制著。
而中共壟斷這些礦產的結果,不僅可以操控市場價格,還可以利用其作為外交和政治工具,在需要的時候展示它的威脅性。例如:在2010年,中國和日本的釣魚島主權紛爭升級之後,中共曾經限制對日本的稀土出口;而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後,中共也曾對美國發出限制稀土供應的威脅。所以,北京會利用壟斷資源作為地緣政治武器,已是早有先例。
而現在,中共控制的已經不僅僅是稀土了。2019年,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題為《開採未來:中國將如何主導下一波工業革命》。
報告中提到,電動汽車、太陽能板、智能手機、風力發電機、衛星和半導體行業,這幾大新興製造業所需要的關鍵原材料,中國幾乎已經全部通過各種方式,搶占到相應礦產的控制優勢,而這是一個「很可能對世界未來的經濟和安全更為重要的問題」。
因此,西方民主國家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今年3月上旬,美國、印度、日本和澳洲舉行了首次四國聯盟(Quad)領導人峰會,峰會的一個關鍵議題是高新關鍵技術中使用的稀土材料。
6月8日,美國政府公布了供應鏈審核報告,檢討並改善美國半導體、電池、稀土、關鍵藥物等四大脆弱的供應鏈。涉及電池的具體措施包括:美國能源部將為先進電池,提供大約170億美元的貸款;美國政府還將對美國生產和加工的關鍵礦物,給予至少3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6月13日,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通過一項「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 B3W)的基建計劃,協助發展中國家興建基礎設施,以抗衡中共「一帶一路」策略的影響。如果明年1月開始落實的話,也將減少中共對全球關鍵礦物的掌控。
9月30日,歐盟成立的歐洲原材料聯盟(European Raw Materials Alliance)發布了一項計劃,支持稀土採礦和加工。該聯盟確定了非洲大陸的14個項目,需要大約17億歐元(20億美元)的總投資。
有的人可能會問,西方國家現在才想起來,要應對中共控制關鍵礦物的威脅,是不是太晚了呢?
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從2019年5月以後,美國才開始在本土建立稀土加工能力。而彭博社報導說,現在僅澳洲的韋爾德山稀土礦和美國加州的芒廷帕斯礦山的稀土產量,就達到了全球稀土供應的四分之一;而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市場的份額,已經從2010年的98%下降到2020年的58%。
所以,古語說得好,「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視頻:
Comentarios